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但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和写作上。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
A. 推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发表《共产党宣言》
C. 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 指导建立第一国际
杨奎松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该事件是
A. 辛亥革命时的南北和谈
B. 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
C. 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
D. 解放战争中的北平和谈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 认为西安事变是曰本间谍所为
B.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
A. 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B. 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 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D.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 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 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 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 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 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