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 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 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 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 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 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B. 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C. 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D. 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
“他们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于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马克思评价的是
A. 巴黎公社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反洋教斗争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B. 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C.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D. 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这里的银元指的是产自墨西哥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曾长期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流通。在之后的历次赔款中银元改为银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英镑取代银元的地位
B. 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
C. 清政府银元储备减少
D. 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