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刘鄂(1857—1909),江苏丹徒人,二十岁时参加乡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刘鄂(1857—1909),江苏丹徒人,二十岁时参加乡试,始终未中。1896年,他上书直隶总督,请求修建天津至镇江的津镇铁路。

1897年,刘鄂被外商福公司聘为筹采山西矿产经理,为外商福公司筹划开采四川金矿、浙江煤铁矿。他曾这样说道:“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

刘鄂著作中,《老残游记》最为著名。小说的第一回,他把中国比作一艘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掌舵的人(清政府)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鼓动造反的人(革命党),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各级官员),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

—据刘德隆《刘鹗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刘鹗热心实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鄂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并简要评价。

 

(1)科举失利;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经济:利用外资发展工业。政治:痛斥贪腐,但反对革命,主张引进外国科技,挽救民族危亡。 评价:其思想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但存在危害国家主权的风险;主张学习西方,具有进步性,但对清政府认识不足,政治主张趋于保守。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二十岁时参加乡试,始终未中”可得出科举失利;由材料中的“1897年,刘鄂被外商福公司聘为筹采山西矿产经理,为外商福公司筹划开采四川金矿、浙江煤铁矿”再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可知,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开始初步发展。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经济:由材料中的“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可得出利用外资发展工业。政治:由材料中的“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各级官员),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鼓动造反的人(革命党),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可得出痛斥贪腐,但反对革命;由材料中的“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可得出主张引进外国科技,挽救民族危亡。 评价:结合上述主张与所学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即可。其“利用外资发展工业”的思想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但存在危害国家主权的风险;其“主张引进外国科技,挽救民族危亡”的张学习西方,具有进步性,但对清政府认识不足,由“反对革命”可知其政治主张趋于保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况下,美、英、苏三国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摘编自严双伍《戴高乐与雅尔塔会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召开的可能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家认为雅尔塔会议“实际上是向苏联颁发承认书和授权书”的依据。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司土官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了。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

—据《清史稿》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土归流”推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改土归流”的特点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瓷器贸易简表

时期

序号

概况

唐宋时期

1

唐代瓷器主要通过海运外销,陆上丝绸古道也是外销重要路线,主要销往朝鲜、日本、东南亚,最远到达印度、非洲沿岸,瓷器是宋代海运外销的大宗物品。

元朝

2

西亚文化影响到中国瓷器装饰文化

16-17世纪

3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葡、西、荷等与中国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中国瓷器轻巧、美丽、实用,令欧洲人无比惊艳

4

在瓷器文化影响下,欧洲社会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5

为欧洲定烧的外销瓷器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

18世纪

6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欧洲陶瓷制造商广泛仿制中国瓷器风格,德国在1708年烧制出类似中国的白质瓷。

19世纪

7

欧洲瓷器生产采取了科学温控和材料分析,并培养陶瓷现代科技人才。工整的画面和白净的釉面让欧洲瓷器在全世界畅销,甚至进入中国市场

20世纪

8

中国开始进口日本和欧洲的瓷器。

 

 

 

—摘编自余珊珊《东风西渐:中国瓷器的荣耀》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无所作为
 

B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明朝王良(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似
 

D
 

民主君客 论、天下之法 论、工商
皆本 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