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C. 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D. 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A. 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 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 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
A. 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
B.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
D. 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下图分别是1873年和1882年刊登在《申报》上的两则广告。这两则广告
A. 都含有推销外国机器的目的
B. 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D. 带有明显的西洋味道
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A. 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 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C. 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
D. 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