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分别是1873年和1882年刊登在《申报》上的两则广告。这两则广告
A. 都含有推销外国机器的目的
B. 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D. 带有明显的西洋味道
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A. 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 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C. 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
D. 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
如图是1872-1900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出现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破产
B. 外商企业的刺激
C. 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D.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
A.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C.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D.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新航路开辟时代的‘黄金热’的本质不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资产阶级的进取。”这主要是指
A. 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寻金热”
B. “黄金热”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商路受阻是新航路开辟根本原因
D. 资产阶级的本质热衷于追求财富
《中华大帝国史》一书的部分章节名如下:“第七章中国的法律规定不准出国打仗,没有皇帝准许国人不得离境,外国人也不得入境……第八章皇帝的内阁,以及为获知全国每月发生的事件所下达的敕令……”此记载所属内容指的是中国哪个朝代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