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

(题文)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A. 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B 【解析】“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中央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此规定最终是为了

A. 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 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C. 强化君主专制

D. 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查看答案

(题文)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 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 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 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 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查看答案

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A. 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 宗祛嫡庶关系确立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