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

——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西法》、钱穆《国史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曾以办学堂来填补科举制的教育功能,但科举在“学堂成效未有验”时突然废除,全国教育乃成一锅夹生饭。不论学堂培养出的新学生是否人才,后来“出任时艰”者的确多是这些人。惟他们在“出任时艰”时能否比科举选拔出的士人更能因应中国面临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民国政治的不如人意,问题的答案也许不那么正面肯定。严复就曾批评北洋学堂“弟子无得意者”,“且此不独北洋学堂为然”。至此,读书人“无用”的潜台词呼之欲出,反智倾向或即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而且,蔡元培等多强调读书与做官分开,但若学堂仅为教育机关,而不再是官吏养成之地,则有良好训练的官吏又从何而来?士大夫既不从士来,传统的官吏生成方式即只剩“出将入相”一途。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似乎已成必然之势。那时有人谈选女婿的标准,要“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报人王新命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此外,传统中国士人多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最后多半要还乡。废科举后读书人则基本于城市定居,不再讲求叶落归根,则城乡渐成分离之势,而乡村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也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出现“土豪劣绅”的可能性转增。

——改编自罗志田《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废科举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1)措施:严格限定考试范围、答案来源和答卷格式;避免财富、权力、地域等差异转化为科举的优势;对科举案件惩以重刑。(如若考生答出“限定‘四书’”等具体内容最多给。) 影响:注重客观标准,利于政权开放,或扩大统治基础;避免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遏制地方意识,巩固中央集权或促进政治统一等。 (2)影响:教育水准下降;政治统治低效;知识分子边缘化;传统“四民”结构瓦解;助长反智倾向;推动军阀崛起;拉大城乡分化;加剧乡村失序;知识分子上升渠道阻塞,或转与政府对立等。 【解析】 试题(1)材料中明确指出考试范围严格限制在“四书”,答案来源必须以朱熹《集注》为圭臬,答卷格式必须用八股文。以“官卷”区别“民卷”、南北分卷等,均是为了避免财富、权力、地域等差异转化为科举的优势,堵塞贫寒子弟求学上进的通道。履兴科场大案,对科举案件惩以重刑,动辄杀、遣、革、降。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统治思想、阶级社会的角度分析,首先是统一了客观标准,有利于更多的人进入统治阶层,政权开放,扩大统治基础。其次是消除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格局。第三是避免阶层固化,促进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 (2)由民国政治的不如人意和严复批评北洋学堂可知,废科举后中国的教育水平在下降和政治统治的低效。“读书人‘无用’的潜台词呼之欲出”表明读书人被社会边缘化,传统“四民”结构瓦解,同时反智倾向得以复兴。官吏不能从读书考试而来,就只能从军功而来,因此推动了军阀崛起。新式知识分子读书后定居城市,不愿返乡,导致先进的思想观念无法延伸至乡村,从而拉大了城乡分化,也加剧了乡村社会秩序的混乱,“土豪劣绅”横行乡野;由于读书与做官的分离,知识分子的上升渠道被阻塞,有可能转而与政府对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万民法,不仅适用子外国人,即(使)罗马市民,亦受其支配,谓为宇内人民之法,非过誉也。”可见,万民法

A. 注重处理国家事务    B. 适用于境内所有人

C. 利于缓和帝国矛盾    D. 灵活借鉴外国法律

 

查看答案

罗马某个时期法律修改如下:第一,以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简单区别,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奴隶制度除外)……第三,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等级制度的需要    B. 更好地强化帝国统治

C. 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    D. 残酷地剥削罗马公民

 

查看答案

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行政长官必须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形成一定程式的书状,记录原告的请求、请求的原因、法官的任命及判决的要旨等,后边有行政长官附加的事项。法官则要检查书状中所提出的事实,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并依据书状内容判断是否要作出判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罗马

A. 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    B. 法官审理案件重视证据

C. 法律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D. 司法审查程序较为严格

 

查看答案

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利益漠不关心,不允许哲人和学者遁入山野,必须参加公民大会,不允许公民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同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受到惩罚。据此可见,古代雅典

A. 重视民主平等    B. 必须人人参政

C. 强调法律至上    D. 公民缺乏个人自由

 

查看答案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这样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管人和人有没有区别,每个人都得到同等对待,社会显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柏拉图意在表明

A. 雅典民主追求人人平等

B. 雅典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C. 雅典民主存在明显缺陷

D. 雅典民主导致了社会动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