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未出现缓和迹象,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此时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会导致国人不断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故C项错误;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繁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这一说法表明

A.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

B. 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C. 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

D. 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

 

查看答案

1724年(雍正二年)的《圣谕广训》规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通晓历数,故国家用之。尔等不可不知也。”此规定

A. 表明清朝实行了宽松的宗教政策

B. 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

C. 表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先进科技

D. 有利于“东学西渐”

 

查看答案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 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 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查看答案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的剧烈变动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查看答案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 精耕细作

B. 奖励耕织

C. 土地私有

D. 重农抑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