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前代地契撰写内容的基础上,明代洪熙元年(14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前代地契撰写内容的基础上,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安徽祁门县“谢则成卖地契”宁写道:“情愿立契出卖与休宁县卅三都方道远、志远名下。”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程吴卖田契”写明:“所卖其田,系是自意情愿”。“万历十六年(1588年)浮梁章会卖田契”写的是“情愿”二字,“与祁门胡、李三股相共,本身三股该得一般”,而且还特别强调“未卖之先,即无重复交易”。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胡伯钧卖地契”用“祖上遗土,占八股之一”“自愿”等字来表达。清代顺治十一年(1654年)《大兴县王家栋卖房官契》中有这样的约定:“自卖之后,倘有亲族人等并满汉争竞者,有卖主一面承管,两家情愿,各无反悔。如有先悔之人,廿罚白米五石入官公用。”道光戊于八(1828年)年安徽“邓祖仁卖地契”中,注明“系二房受分物业,与别房伯叔兄弟人等各无干涉,亦无重叠典挂等弊。如有来历不明,卖人出头抵当,不涉买主之事”;买卖双方还约定:“此乃平正交易,并元拈折抑勒情由,二家甘心意允,各无反悔。”

—摘编自《明史》《清史》等

材料提供了明清时期丰富的社会信息,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示例1:论题:明清时期的地契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阐述:明清时期,土地买卖日益频繁,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增强;如:地契中明确交易土地的性质、现状,卖主的意愿及交易之后的态度,等等。这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国家继续“重农抑商”、政府保护土地私有制的反映。 总之,明清土地买卖频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商品意识以及土地兼并的社会真实。 示例2:论题:明清土地制度与诚信意识 阐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交易中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不断增强。由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经济基础是土地所有制,故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兼并。重视买田置地,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总之,明清土地契约的发展,既是诚信意识增强的反映,也是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评分说明:学生在答题时,可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同等评分。但本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 【解析】 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从材料“所卖其田,系是自意情愿”““胡伯钧卖地契”用“祖上遗土,占八股之一”“自愿”等字来表达”“自卖之后,倘有亲族人等并满汉争竞者,有卖主一面承管,两家情愿,各无反悔。如有先悔之人,廿罚白米五石入官公用”中概括出观点;并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设立参议院、平政院之类的最高立法机构,由各省选派代表组成,类似西方的国会;其次,设立高等法院、检察厅之类的司法机构,意在独立行使司法权;此外,还有由总统等国家官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构。时至国民党统治时期,主要由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大机构组成。按其组织原则,考试院源自古代科举制度,执掌全国官吏诠选和职业资格考试;监察院则直接继承了古代御史台、都察院之类的中央主控监察制度;监察院分区派员监察地方的基本制度,也一如古代大体不变。

——摘编自孙伯南《中回监察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西方的党派政治与分散化的监察权责配置,以对抗式的责任审查为路径,导致了监察权的弱化(并未实现全覆盖)以及监察责任与司法责任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反映了“三权分立”下的政治限制与司法监督的局限性。英美法系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分权式”监察治理格局,也呈现出分散化、差异性特征(包括监察收制与检察体制在内)。在与多党政治的交织下,监察治理的推进在“三权分立”博弈中面临多重困境。

——摘编自任颖《监察制度在不同法系中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来源并分析其主要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监察制度存在着的“多重困境”及其实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苏联、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科技投入经费的占世界的80%,其中,美国科技经费一直是日、德、英、法、加拿大五国科技经费投入的总和。1982-1998年,美国科技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2.5%以上,日本在2.3%左右,德日在2.9%,法国在2.38%左右,英国长期排徊在2.2%左右,韩国在1.5%左右,巴西在0.5%左右,印度在1.13%左右。

—摘编自谈庆胜《当代科技》,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材料二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情况统计表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中国1986-1999年财政科技投入信息,试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苏联“八五计划”(1966-1970年)期间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4%,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年均增长这度为6.4%。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这表明

A. 赫鲁晓夫后期改革陷入了停滞

B. 勃列日涅大改革取得部分成效

C.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趋于失败

D.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

 

查看答案

1971年,美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接钩,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这一举指

A. 强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B. 加强了美国对世界银行的控制

C. 破坏了贸易多边主义的规则

D. 直接造成国际政治局势动荡

 

查看答案

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

A. 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

B. 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

C. 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

D. 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