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第8条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

材料二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三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概括材料一中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分析其措施的目的。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农业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1)措施: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 目的:由于经济危机爆发,人们购买力下降,使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 (2)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3)理【解析】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私有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维护市场体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 【解析】 (1)措施:根据“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得出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使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 (2)说明:根据“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概括归纳。 (3)理【解析】 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说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根据罗斯福新政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节点作为时间标志。在这个时间体系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材料二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60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60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时间”几乎与与世界无关的原因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西欧地位的提高主要得益于

A. 欧共体的成立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 欧盟的成立

D. “滞胀”现象的产生

 

查看答案

有人在评价某区域组织时说:既存在着“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而且此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看起来有些“另类”。该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最有可能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欧洲联盟

 

查看答案

2018年6月以来,特朗普打响了全球贸易战,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二战后初期,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1921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其结果可能是

A. 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B. 征粮队没收了粮食

C. 他把粮食低价卖给了国家

D. 行为合法无人干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