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起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起人类历史就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观点,清楚地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从16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时代,至今已经经历了500余年。在此期间,市场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从而启动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后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业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在南北差距甚大,南北冲突尖锐的条件下形成的。尽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一系列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囿于经济实力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在国际事务中无足轻重,所以它们往往成为经济全球化代价的主要承担者。在世界市场的全面竞争中,由于资源、劳动力等传统因素作用相对下降,科学技术作用增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无力的地位,其必然结果是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摘编自邵培仁、陈兵《经济全球化利利弊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影响。

 

(1)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和街外殖民活动:工业革命的开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展;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影响: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推动了批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战后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无力的地位,其必然结果是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的信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开始显露,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面对严峻的形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邓小平最后把它归结到一句“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而肯定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使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被抛弃以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合乎社会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姚春林《论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使新经济政策在中国得到延续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发源地,因而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29年减少46%;财政金融频于崩溃,有1万多家银行破产,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由于生产萎缩和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失业和年失业人数高达1700万;某些农产品价格下降了2/3,“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大批农场破产或濒临破产;进出口贸易大规模缩减,1932年出口总额不足1929年的1/3。

材料二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他立即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实行“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日日是第一阶段,罗斯福政府通过国会制定了70多个法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集中克服大危机带来的紊乱状态。从1935年4月起,又敦促国会共通过了700多个法案,掀起了“新政”的第二次高潮,这时的“新政”内多侧重于社会改革,是“新政”的第二阶段。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标志着美国向战时经济体制过渡,“新政”遂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材•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土地私有制产生,由此形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以农耕土地为业的自耕农,更使得土地的身价倍增。正是基于人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导致中国古代社会激烈的土地兼并。广大的农民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只能从家族或家庭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于是使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力求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唐代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方式彰显,小农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农闲之余,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不仅使小农经济生存力加强,乡村市场得以兴起,

还使得国家政策不得不因农民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将赋役制度由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向按资产为宗的户税、地税转化。唐代南方草市的兴起即在于小农经济兼业化,乡村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小农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1994年4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A. 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

B.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 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 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

 

查看答案

冷战时期,法德两国冰释前嫌,建立密切的伙伴合作关系,被人们称作“法德轴心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

A. 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已分化

B. 使两极格局局面走向瓦解

C. 致使西欧与美国关系僵化

D. 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