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

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这说明西汉

A. 纺织业种类繁多

B. 纺织技术的成熟

C. 生产的分工协作

D. 注重机械的革新

 

C 【解析】“织布、纺纱和调丝”属于纺织的流程,说明西汉时期纺织业中手工业出现分工协作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织布的流程,不能说明纺织业种类繁多,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分工协作,不能说明纺织技术的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中属于手工操作,不是利用机械操作,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1和图2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工具成就示意图。这些工具的出现

A. 是我国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

B. 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C. 有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

D. 说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胡佛总统签署了《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后来证明,这是他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对进口货物施以高关税,很快使其他国家出于报复也提高了他们的关税。这样,在这个所有国家都需要刺激国际贸易的时候,这些国家又联合扼杀了国际贸易。加拿大对美国的商品和开设在加拿大的87家美国工厂的分部实行了报复,这严重损害了美国工人利益,他们失去了工作和出口他们商品的能力。

—摘编自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惨痛教训,就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各国必须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形成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以保证世界和平与发展。二战后,尽管不同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结合在一起,从总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并分析这种行动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并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开始显露,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面对严峻的形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邓小平最后把它归结到一句“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而肯定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使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被抛弃以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合乎社会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姚春林《论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使新经济政策在中国得到延续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倒。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現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受・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太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杭、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材料二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待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

材料三清朝的开海禁,是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归处,都设立税关。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都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须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须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

—以上材料皆出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

(2)根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