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炮、弹药。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徕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摘编自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英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随着飞梭的使用,棉纺织业纺与织两大部门间的平衡被打破。经过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纺纱部门机械化技术革新已基本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蒸汽力取代水力作为机械动力,生产要素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蒸汽鼓风设备的发展完善了焦炭冶铁法,使英国的冶铁业出现了新的飞跃。铁路运输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到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开始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时代背景。

 

(1)特点:以挽救统治危机为目的;从重工业到轻工业;政府起主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加;先军用后民用;涉及领域广;主要是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改革(中体西用或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未能推动政治变革,未能真正达到富国强兵。 (2)时代背景: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殖民扩张,确立海上霸权;海外市场的扩大,推动技术革新;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原有手工业技术的积累。 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农民起义,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目的、涉及的领域、资本吸取方式以及学习西方层次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2)英国工业革命依据所学从政治、市场、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思考回答;中国的从列强入侵、农民起义额以及外来思想冲击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惟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 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 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查看答案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 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B.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C.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D.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查看答案

下表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代表大会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家庭识字

八大(1919)

23.9

24.9

37.0

14.1

九大(1920)

9.4

23.4

32.1

10.6

十大(1921)

7.7

23.3

48.4

7.4

十一大(1922)

8.6

21.0

0

11.2

十二大(1923)

未统计

29.4

49.7

未统计

十三大(1924)

6.6

17.9

66.8

8.8

 

表2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

A. 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    B. 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

C. 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    D. 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查看答案

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表》(单位:百万吨)据此可知,当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A.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B. 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C. 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D. 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查看答案

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当时德国

A.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D.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