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赵武灵王,赵肃侯子,周显王43年继肃侯立。时六国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赵武灵王,赵肃侯子,周显王43年继肃侯立。时六国受张仪之愚,自相残害,惟武灵王合纵抗秦。秦据关中之险,诸侯欲伊洛与崤函攻,屡败。惟西出榆中以拊咸阳之背,乃攻秦之道。榆中戎狄所据,欲取,必北并中山、云中、九原,逐戎狄于大漠之北,故变胡服,学骑射建骑兵,方能与胡骑驰逐荒寒之野。周赧王8年春,武灵王召大臣议其事,赵造、赵周、赵绍、赵俊等谏阻。武灵王说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法古之学,不足制今。子不及也。”赵造等皆赞服,武灵王遂下胡服令:服胡服,招骑射,以教赵民。一年中,赵民矫捷善射,益强,卒为秦兵劲敌。周赧王9年至15年,武灵王四攻中山,略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周赧王20年,灭中山,王于肤施,观秦山河之势,作掩袭咸阳之举;待至秦赵长平之战,赵卒被灭,乃席卷天下,武灵王教民之余绪,犹砥柱中原!

——摘编自《赵武灵王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赵武灵王改革的内容和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内容: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建立骑兵 原因:为驱逐戎狄、适应和戎狄作战;为从北方打通进攻秦国的道路。 (2)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兼并战争中打败北方小国赵国扩大了领土,加快了统一进程;赵国成为抗秦中流砥柱。赵武灵王应时因事而变勇于向少数民族学习的改革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惟西出榆中以拊咸阳之背,乃攻秦之道。榆中戎狄所据,欲取,必北并中山、云中、九原,逐戎狄于大漠之北,故变胡服,学骑射建骑兵,方能与胡骑驰逐荒寒之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服饰、军事等方面概括指出赵武灵王改革的内容。再从驱逐戎狄、进攻秦国等方面回答原因。 (2)本题依据材料“灭中山,王于肤施,观秦山河之势,作掩袭咸阳之举;待至秦赵长平之战,赵卒被灭,乃席卷天下,武灵王教民之余绪,犹砥柱中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军事力量、扩大领土、抗秦力量、改革精神等方面评析其历史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青年时,毛泽东受儒家“德政”思想深刻影响,他常以“以天下万事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事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鞭策自己;他信奉儒家忠恕之道,宽以待人,同情劳动人民。但他批判地改造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方法,多次批判儒家所谓“德政”即“仁政、仁者爱人”的说教。毛泽东说:“……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

—《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问题:根据材料请自拟一个论题,利用中国历史上的相关史事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论题简洁、观点正确、要点清晰、论证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康熙十八年达1.6亿,至乾隆末,突破3亿。“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雍正元年,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帝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凡边省内地零星土地,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二  在我国整个近代时期,园艺作物随着工业、城镇和贸易的发展:闵粤地区的荔枝、柑橘,北方的苹果、葡萄、梨、枣、杏等果树栽培,口岸城镇附近和铁路沿线地区的蔬菜种植,均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少量资本主义经营的果园、菜园和花圃,但在大部分地区,园艺作物栽培仍限于宅旁田畔,在农业生产中不占重要地位。近代时期,纺织原料棉花的栽培,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扩展,由零星的自给性种植向专的商品性种植发展。中国是油料作物大豆的原产地,20世纪初占世界产量的80%,各地均有种植,但将近一半集中在东北。抗战时期,大豆产量下降了11%。19世纪末,种植相当广泛的染料作物蓝靛,因外国染料倾销,遂致衰落,但大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并在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近代农业生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近代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促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B. 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C. 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查看答案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其表明包产到户

A. 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 没有改变我国农业生产关系

C. 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是在中央直接推动下出现的

 

查看答案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选择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成为世界政党制度中的一朵奇葩。这种制度下

A.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B. 坚持“轮流执政”的方针

C.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 既有政协职能、又有人大职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