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

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

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摘编自毛佩琦:《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是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实质及影响。

 

(1)原因:讲学兴盛,参与人员混乱,影响了统治秩序;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张居正为加强专制钳制舆论;明末时期心学泛滥,空谈之风日盛。 (2)实质:加强专制统治。 影响:禁毁书院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就讲学活动本身和讲学内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禁毁书院有悖于时代潮流;书院讲学体现了民间思想的觉醒和舆论力量的强大,此举过于激烈因而得罪天下读书人,也是张居正日后罪状之一。 【解析】 试题(1)根据材料中“(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可知其原因为讲学兴盛,参与人员混乱,影响了统治秩序;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加强专制钳制舆论的需要。 (2)第一小问实质,结合其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可知实质为加强专制;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对加强专制统治,对思想学术自由发展,对张居正个人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查看答案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 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 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 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 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查看答案

(题文)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公布建立外交关系。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对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

A. 导致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B. 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C. 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 消除了两国间意识形态的分歧

 

查看答案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 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