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初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初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

A. 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使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一次民主思想的洗礼

D. 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提供了指导

 

C 【解析】试题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是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这一运动以“民主科学” 为号召,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清王朝被推翻和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后,排除 A、D 两项;B项是辛亥革命的作用,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布哈林是苏联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列宁逝世以后,布哈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他认为各种经济成分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并利用商品交换来建立工农关系,反对超越现阶段的急于求成。1925年,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政策提出后,布哈林认为在当时条件下,经济建设“只能以乌龟速度爬行”,大工业产品的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补充,一是农民经济,二是小工业、租借制、租让制和对外贸易。有学者提出“布哈林方案”比“斯大林模式”更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但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鉴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的环境,“斯大林模式”逐渐取代“布哈林方案”。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布哈林方案”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取代“布哈林方案”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0年8月,美国领导的联盟军为恢复科威特合法政权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即海湾战争,是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过程中局部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信息化时代下作战方式的一场根本转变。海湾战争中,美军制胜的关键性理念是打击、破坏对方的整体作战体系和结构,毁坏对方的抵抗能力和意志,直击其指挥控制系统、预警侦查系统等作战要害和关键点,最终目标为导致敌方作战系统功能完全失调直至瘫痪。因此,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作战方式耗时短,但人员伤亡数量巨大,毁灭性和残酷性也大幅度增加,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害。

—据赵阵《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湾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中信息化作战的特点和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朝建立与正仓系统分开的义仓系统,用于备荒救灾,表明国家赈灾方面的财政制度沿着专门化的方向迈进。唐代在隋制义仓的基础上,置义仓于州县,由州司和县司直接管理,这与义仓分散在民间,不易管理有关。义仓最初按亩征收,高宗永徽年间改为“率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上中以下递减一石。唐中宗神龙前后,义仓粮被官府大量使用,成为官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义仓制度使我国古代赈灾财政的专项制度化达到了成熟阶段,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防灾救灾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也为国家履行职能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物质保证。

——据潘孝伟《唐代义仓制度补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义仓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义仓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明末清初

儒家教义与组织

基督教义与组织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戊戌变法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与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清末维新时代

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之艺——声光电化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代

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

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

与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

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国民革命时代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20世纪20、30年代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农业文明

工商业文明

文学哲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融合自然

征服自然

重人与人的关系

重人与物的关系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据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上表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时期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