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一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突出表现。明清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又有着怎样的突破?

材料二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材料三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荷兰两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

1500—1599

1600—1700

1701—1800

65

1770

2950

 

——

811

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四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4)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

 

(1)①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 ②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相比运力低、运输成本高; ③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的外贸物品出产于南方沿海地区; ④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 (2)甲:荷兰——17世纪成为世界最大殖民贸易国家,抵达亚洲商船数量最多。(或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后,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增长率不敌英国) 乙:英国——18世纪英国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抵达亚洲商船数量增长迅速。 (国家,理由, (3)不同:西方:寻求霸权、占主导。中国:互利共赢、共同合作、促进世界和谐(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解析】 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概括得出: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陆上丝路运力低且运输成本高、江南地区的开发、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等。 第(2)问,依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是荷兰,理由是17世纪成为世界最大殖民贸易国家,抵达亚洲商船数量最多;乙是英国,理由是18世纪英国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抵达亚洲商船数量增长迅速。 第(3)问,“不同”,依据材料信息“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并联系所学知识得出:西方——寻求霸权、占主导;中国——互利共赢、共同合作、促进世界和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社会转型最主要地表现在使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过程中。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12年11月)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30年11月)

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以期普及。

征求工商意见,厘订工商法规。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材料三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如下图),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例,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C. 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 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83年英国一个四口之家的家庭收入数据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政府注重保障儿童权益

②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

③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影响

④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