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经济层面,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暮府时代已有专责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传统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1)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的改革面临的共同背景和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中日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共同背景:国际:英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入侵中日,出现了民族危机;国内:中日两国属于落后的封建国家,阶级矛盾尖锐,有农民起义发生。目的:中:维护清朝统治,日:发展资本主义。 (2)学习的内容不同:中国学习技术和军事,日本还学习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程度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不彻底,日本改革彻底,全盘西化。 阻力不同:中国阻力大,社会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日本阻力小,拥有银行、保险、法律等发展商业的因素;中国守旧派势力强大,日本革新派力量强大。 【解析】 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可以概括出国际:英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入侵中日,出现了民族危机。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再从国内方面属于落后的封建国家,阶级矛盾尖锐,有农民起义发生。第二问从“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可以概括出中:维护清朝统治,日: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问结合材料“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传统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的内容、学习西方的程度、学习西方遇到的阻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分别是秦朝、汉朝、唐朝、北宋的部分货币图。

注: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开元的意思是开辟新纪元。从此,中国钱币不再以“铢”“两”命名,开创了以“通宝”“元宝”命钱之新制,是货币品类新旧更替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材料二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以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币制。此次币制改革是在英国经济顾问李滋·罗斯协助下实行的。……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041亿元。短短9个月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摘编自《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两朝货币的相同点,并说明唐宋两朝在货币使用上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特点,并对这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统治集团从皇族、官吏到军队,其需求是多方面的,尤以高档生活消费品和古器珍玩居多,在早期,官办的专门生产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包括纺织服饰、食品加工、各类器皿、药品、礼品和工艺品等。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皇族勋戚官僚享受欲望增强,奢侈之风大盛,明朝成化时期,宫廷采买政策逐渐转变,宫廷所需大部分逐渐转向民间市场,采买方式包括:钱、白银、钞、盐引、代纳其课等。采买种类包括天津的海鲜、苏州的药材、广东的禽鸟花木、江西的瓷器、广西的珍珠等。采买参与者以宦官为主,在采买过程中,采买参与者尤其是宦官时常通过购物短价,恶性敲诈等不正常手段从中牟利,使得这一采买行为有时给民众带来甚至比常规征派更大的危害,使社会稳定受到极大的破坏。宫廷采买的盛行,于社会经济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一面。某些地区和某些特殊的产业正是在政府、宫廷的大量消费刺激下得以迅猛发展,当时陶瓷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成化时期宫廷采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成化时期的宫廷采买政策。

 

查看答案

材料公元前122年,盖约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

根据材料,分析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简要评价盖约改革。

 

查看答案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这是《日本皇宫100年内幕》中的一段描述,你认为,惊醒太平梦的事件是

A. 天皇大权的旁落

B. “黑船事件”

C. 大盐平八郎起义

D. 倒幕运动

 

查看答案

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A.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B.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C.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D.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