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民族主义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出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

经济民族主义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出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美元贬值

B. 计划指导

C. 减耕减产

D. 以工代赈

 

A 【解析】试题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含义: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联系所学可知,实行美元贬值可以增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刺激出口,符合经济民族主义的含义,故A项正确;BCD项与国际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哪些城市的兴起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

A. 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上百万

B. 长安、洛阳是唐前期最发达的城市

C. 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D. 北宋定汴京为国都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许慎(约公元58~约147年),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提到许慎,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字学方面的贡献,然而在汉代,他实际上是以经学家的面目出现的,是一位古文经学大师,而又博通今古文经学,被当时人赞誉为“《五经》无双”《儒林列传·许慎传》)。许慎的著作有多种,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要数《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在经书所涉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上,特别是有关制度问题上,志在求真,即力求获得他以为正确的答案,因此他多采古文经说,就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古文经学虽可信成分较多,并不等于没有错误。如果在某问题上许慎认为古文说不可取,而今文说反较可信,则他即弃古文说,而肯定今文说。因此,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融合,许慎之功,实不可没也。

—摘编自杨天宇《略论许慎在汉代今古文经学融合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许慎的治学风格。

(2)根居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许慎治学的贡献。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建设。这与当时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形势复杂,急需通过民族工作来推动全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关。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当时贯彻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疏通民族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把少数民族卫生事业列入国家大事予以商议和规划。到1952年底,即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起县级卫生基层组织。中央政府先后派出4个卫生工作队和8个防疫大队与医疗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消灭严重危害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同时设立传染病防治站,大力开展防治工作。这有效地過制了各种疾病的流行,使得当地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白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高宗诏书:“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联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当时用作海外贸易的“木兰船”,“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拖(舵)长数丈,一舟效百人”。进口的货物,很多是贵族、官僚、地主们奢侈生活的用品,如珠玉、象牙、犀角、玳瑁、香药之类。为保证对这些奢侈品的长期享用,统治者必然大肆兼并土地。出口产品中矿治业和陶瓷产品为多,输出量很大。布帛也是出口的重要商品,闵、广种棉发展很快,产量也高,其中,闽中一带,“大棉收干株,八口不忧贫”。宋政府在广州开办了“蕃学”,还在广州为外商设置了专门的贸易市场,称“蕃市”。

—整理自《宋会要辑稿》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宋代对外贸易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詹姆士二世的宗教迫害政策,着手于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统治地位的行为却触犯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阶级的共同利益。因为天主教一旦恢复,他们就可能丧失在宗教改革中获得的财政地产,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必然受到威胁。同样的如果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就会把国家拖到腥风血雨中,由此可见,这场兵不血刃的宫廷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妥协……这种英国式的政治妥协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英国政治发展的常态,是一种民族特性、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方式。罗素在论及英国经验主义时就指出,英国人承袭了典型的喜欢妥协的传统,在社会问题上,他们考虑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这反映了一种偏向妥协的民族特性和传统价值。

——摘编自陈晨《从1688年光荣革命看“英国式”政治冲突的解决》

材料二美国人明白自己的国家具有强烈的多元性,而它们通过制定宪法,不是要消除这种多元性,建立唯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利益或价值体系。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制宪者必须在利益高度多元化的背景下通过妥协来达成某种共认,妥协的精神与原则充分的体现在了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具体来看,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各州代表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其中的几对矛盾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妥协的精神,最终的宪法,没有照顾到每一个人所有的利益,因为这些利益是多元而对立的。在制宪后,许多人也发现,宪法离自己的主张相去甚远,但美国宪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协调了原则和妥协的关系,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寻求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

——摘编自赵九州《政治是关于妥协的艺术一一以美国宪法的制订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采取妥协方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政治妥协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政治妥协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