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处理这一同国耻事件时的方式(部分学科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远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 学校教育重视民族精神和责任的培育    B. 各阶层对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强烈不满

C. 国耻教育一直是近化国民教育的主题    D. 社会各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

 

查看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变化

A. 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B. 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C. 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D. 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查看答案

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

A. 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 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 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

D. 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材料反映

A. 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

B. 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

C. 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D. 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

 

查看答案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