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A. 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B. 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

C. 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D. 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A 【解析】“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有独特的手工业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工匠地位非常低下,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改进生产工具,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煤的使用、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A. 白瓷    B. 青花瓷

C. 秘色瓷    D. 青瓷

 

查看答案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 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 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D. 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二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用材料中的史实)。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城的街市。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4)据材料四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士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用史实论证。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子正在君王心术上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四 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姻变化的原因有

科举制度盛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  理学的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