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摘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

……当某个或某几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那些被压迫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真正和睦相处,充分发挥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前后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主义的目标。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变化:19世纪中期前:争取人民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19世纪中期后:民族主义成为对外扩张和争霸的工具。 原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2)目标:独立、富强。 (3)同意第一种观点:民族主义已失去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主义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问题。 同意第二种观点:民族主义仍发挥正义作用。 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世界上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民族之间发展的特性和差异;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前后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二“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可以概括出中国民族主义的目标。 (3)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从世界史来概括。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民族主义已失去积极意义;第二种观点:民族主义仍发挥正义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C.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D.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了一组“世界文化名人”系列的金银纪念币,“贝多芬”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款以音乐家为表现对象的纪念银币。对于金银币收藏者,这是第一款币面流动着音符节奏的银币。下列是收藏者对贝多芬的评论,其中有误的是

A. 他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B. 作品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民主精神的向往

C. 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D. 音乐中可以领略到一种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

 

查看答案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以下关于元杂剧产生原因的推测,正确的是

A. 戏曲界徽汉合流的局面带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B. 流传甚广的昆曲促成了元杂剧的出现

C. “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的出现

D. “瓦肆之类娱乐场所和知识分子科考无望而致

 

查看答案

(题文)1959年12月,毛泽东和工作人员一起过66岁生日,生日宴会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席间他说:“现在全国遭灾,有些地方死人呀,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情况搞不到”。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毛泽东反对祝寿,因此材料真实性不足

B. 造成“全国遭灾”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毛泽东认识到自己的“左倾”错误,并立即纠正

D. 为解决物资匮乏,采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梭伦十年不回的主要原因是他

A. 认为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想漫游外国考察政治

C. 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

D. 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