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1)特点:1837~1845年大幅增加,1846年~1854年则下降。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2)现象:一些人憎恨列强对华贸易给他们造成手工业破产;一些人却欢迎洋货加入新兴产业之中。 看待: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后者更是发展的方向。 (3)进程及影响:15世纪末16世纪初,圈地运动开始,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一些农民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17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农场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民成为农场和工场工人;18—19世纪前期,圈地运动推行全国,农村农民进入了近代化。 理【解析】 在近代化进程中,英国封建经济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化的新贵族,农民变成了雇佣劳动者,是一场革命;圈地运动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土地,造成了农民的失业,农村荒凉破败。 (4)不同:中国是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近代化的,英国却是在本国内部经济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近代化的。关键:提高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 【解析】 试题(1) 材料一指出:“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据此概括回答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联系所学知识,从英国、中国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一信息“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材料二“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分析概括回答第一小问;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后者更是发展的方向。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回答第一小问:“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18-19世纪,地主贵族加速进行圈地,“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材料四中马克思认为:“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这样描述圈地运动:“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可见马克思和哥尔斯密分别对英国圈地运动持肯定和批评的态度,结合圈地运动的影响对两人的观点进行评述。 (4)第一小问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农村的近代化是受到列强的侵略被动开始的;英国却是在本国内部经济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近代化的。第二小问围绕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角度的角度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这一政策

A. 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B.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 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 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 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查看答案

(题文)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 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 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查看答案

在抗战时期,流行着这样的童谣“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B. 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查看答案

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 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 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