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 【解析】 试题(1)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2)注意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主要历史条件。试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 请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涌现出哪些重要的政治派别,其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

 

查看答案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

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

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

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写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此语赞扬了四大发明( )

A. 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D. 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查看答案

“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特质。”这批判的是

A. 隋唐的科举制

B. 雅典的直接民主制

C. 罗马的法律制度

D. 欧美的代议制度

 

查看答案

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 “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 “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

C.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 “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