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米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1分)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4分)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1分)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2分)后因:全盘(3)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2分) 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1分)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废止幕府时代服饰......自天皇以下......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即可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众人趋之若鹜”即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的结论;材料一中“牛肉被称为文明的药剂”、“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得出学习西方表面化。 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国文明之进步......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可从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第(3)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摘编自《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1905年、1907年清政府两次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它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仔细。……最终,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依法治国”的首倡者、近代法律学先驱沈家本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1)据材料一,概括宪法所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宪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的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的原因。结合材料三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 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意恩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一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太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

——引自天涯社区

材料三 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

——(美)保罗·戴维森《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何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率先确立自由贸易“国策”的背景和目的。

(3)材料三的主张对“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道: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在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与史实相符的有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

 

查看答案

《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

A. 英国调停推动《马关条约》签订    B. 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 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 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