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

“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

A. 英国与法国

B. 英国与西班牙

C. 英国与荷兰

D. 葡萄牙与西班牙

 

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日益强盛的英国与“海上马车夫”荷兰因殖民利益(“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进行了三次大战,最终荷兰战败,故C项正确。英国打败荷兰之后,英国才与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一直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才打败法国,故A项错误。16世纪,英国不断挑衅当时海上霸主西班牙,并在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从此,逐渐成为殖民帝国,与材料时间“1652至1674年”不符,故B项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利益争端范围没有材料所述的广大,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的是

A. 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

B. 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忧势

C. 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 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

 

查看答案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意大利不重视技术革新

C. 价格革命的影响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查看答案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B. 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C. 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D. 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查看答案

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 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C. 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 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查看答案

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