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4年7月,乔治•史蒂芬逊设计制造出第一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4年7月,乔治史蒂芬逊设计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在矿区车道上运煤。1825年9月,斯托克顿和达灵顿之间的铁道正式运管,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铁路。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与港口城市利物浦铁路开通时。首相惠灵顿亲自参加典礼,史带芬逊名声大噪。在铁路建设投资热中,资本大亨乔治赫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精心策划新线路通车典礼,擅长利用公众场合激发投资热情;他承诺修建铁路高额红利回报,融资非常顺利,获得巨额资金。到19世纪40年代早期,英国营运的铁路总长已接近2000公里。1844~1846年间,英国政府批准的铁路修建里程分别是800公里、2800公里和4600公里。1845年后,铁路热潮不断升温。1880年,英国主要铁路线路基本建成。1890年,全国铁路网形成,总长达32000公里

——改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是英国人1876年修建的,清政府认为铁路妨碍风水,第二年赎回,予以拆毁。20世纪前,中国自修铁路很少,但有1万多公里铁路权益却落入列强之手。

1928~l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关内仅修建了3600多公里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西北、西南地区修建了1900多公里铁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基本上未修建铁路。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1万多公里铁路,大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这些铁路由列强修建,轨距宽窄不一;列强把本国陈旧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铁路按投资国别设局割管理,甚至一个铁路地区由几个铁路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建设人民铁路的方针,到1949年底,原有铁路基本被接管,主干线基本连接贯通。“一五”计划期间,新建铁路长达6100公里。“二五”计划期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长达34406公里。“三五”、”四五”计划期间,虽然遭遇“文革”,铁路一度半瘫痪,但经过广大职工的努力,仍然建成了一批重要干线和包括南京长江大桥在内的19座特大型桥粱,内燃机和电力机车开始批量生产,1975年底,全国铁路总营运里程达45992公里。1978年后,铁路迎来了整顿与改革新时期,从”包、放、联、通、多”等5个侧面展开改革;实行“利改税”后,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1998年,全国铁路总营运里程达66428公里,2012年,全国有高铁13000多公里,时速均在300公里以上,高铁成为中国亮丽的名片。安全、快捷、舒适成为中国铁路的突出亮色

——改编自《中国铁路发展史》

材料三  2015年9月15日新华社电,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造访中国期间,估计开放120亿英镑高速铁路兴建合约的竞标,为英国吸引中资做最新的努力,英国政府表示,欢迎中国企业联合英国国内企业,对连接英格兰北部、中部与伦敦之间高速铁路第一阶段建造项目的七项合约进行投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析新中国与旧中国两个时期铁路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指出发生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表明在铁路建设方面中英国际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1)特点:率先发展快速发展. 主要原因:一是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且需要交通运输方面的革命,二是英国重视人才奖励,科技发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资本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迅速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四是人们对铁路优势的认同,第五,政府的大力支持. (2)变化一,旧中国外国修建的铁路多,中国修建的铁路少,而新中国铁路都是中国自己修建的,掌握铁路修筑权.变化二,就中国的铁路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而新中国的铁路成为中国利国利民的工具.变化三:就中国铁路发展慢,质量低管理差,新中国铁路发展快,质量高,管理科学. 主要原因:国家掌握铁路修筑权,国家有统一的全盘计划,广大铁路工人的积极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给铁路建设带来巨大的动力,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 (3)英国由铁路先进大国变为一般国家,并在高铁建设上落后中国,中国有历史上的先建设落后国家变成铁路建设大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推动中国资本国际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中国铁路建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通过材料来考查中国建国前后铁路的修建情况、英国铁路的发展状况、现代中英两国的铁路状况。 (1)从材料“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铁路”“1880年,英国主要铁路线路基本建成。1890年,全国铁路网形成,总长达32000公里”中可以概括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材料“在铁路建设投资热中,资本大亨乔治·赫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相惠灵顿亲自参加典礼”“英国政府批准”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就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这些铁路由列强修建,轨距宽窄不一;列强把本国陈旧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铁路按投资国别设局.分割管理,甚至一个铁路地区由几个铁路局管理”“建设人民铁路”“1975年底,全国铁路总营运里程达45992公里。1978年后,铁路迎来了整顿与改革新时期”“1998年,全国铁路总营运里程达66428公里,2012年,全国有高铁13000多公里,时速均在300公里以上,高铁成为中国及亮丽的名片。安全、快捷、舒适成为中国铁路的突出亮色”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建国前后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开放120亿英镑高速铁路兴建合约的竞标”中可以看出在铁路建设方面中英国际角色的变化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变化对中国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给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生在自认为最有利于英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量彻斯特、伯明輸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积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佳房与城市規划的一系到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 万增长量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追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敞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是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力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英中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中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二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并协调有关省厅准备文件、然后起草报告的过程。这一状况反映出

A. 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B. 经济企划厅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

C. 企业经济计划必须服从政府的意志

D.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得益于政策环境

 

查看答案

1936年,法国政府召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劳、资、政三方谈判,不仅大幅度地增加了工人的工资,重申工会自由和集体合同的原则,还确立了每周40小时工作制、带薪休假、企业设立职工代表等制度。这表明法国政府

A. 力图缓解经济危机    B. 已经建立完善社保体系

C. 需要缓解财政压力    D. 急需扩大国内国际市场

 

查看答案

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查看答案

“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然后根椐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依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