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材料二: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1905年3月(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宁波商人戴瑞卿在江东建立“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有名的民族纺织企业。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商议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和丰纱厂结束了近半个世纪来私人经营的局面,走向新生成为全体人民的企业。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丰纱厂创造了众多优质品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该厂融入宁波维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干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和丰蝶变——宁波近现代工业文明缩影》摘编

(1)据材料一,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建国之后“和丰纺织企业”的性质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丰企业”性质变化的原因。

 

(1)趋势: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答出其中2点即可。或答“由迁居他乡种地到城镇、国外从事工商业活动”。) 背景: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思想的传人,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侵华,中国经济被迫融入世界。 (2)特点: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原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3)变化:从私人经营的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公有制企业;又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股权多元的现代企业集团)。 原因: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丰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从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以及谋生手段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思想观念以及列强侵华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表格信息从民族工业部门、产生地区、资本额以及发展不平衡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晚清时期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潮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压迫等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信息从公私合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性质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1953年和1998年两个时间段从三大改造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 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 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A. 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

B. 反映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C. 导致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查看答案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末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

A. 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 彻底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 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亿元,比1952年的417亿元,增长24.8%,平均每年递增4.5%。粮食总产量19505万吨,比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19%,平均每年递增3.5%。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优先发展农业

B. 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C.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D.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查看答案

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 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 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 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