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 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 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

根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种植玉米的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 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后半部信息从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以及破坏了农业生态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以及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

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查看答案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并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的答案及结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查看答案

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A. 鼓励农民发展副业

B.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D. 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

 

查看答案

二次大战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源于1944年一次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对世界经济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