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基本形成 B. ...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基本形成

B. 非洲已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C. 英美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的矛盾

D. 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而促进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基本形成,故A项正确;非洲完全沦为西方殖民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一战后,英美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的矛盾,故C项错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工业革命后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的根本媒介是

A. 炮舰

B. 军队

C. 商品

D. 资本主义思想

 

查看答案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从下表中提取历史信息,围绕“1860年代”这个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时间

事件

1858-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860年

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79亿美元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61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1864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英国成立

1864-1871

德国统一的王朝战争

1866

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赢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尔、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查看答案

用书信打开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给英王的回信中说:尔国王表内总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藉,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二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今本大臣等奏蒙大皇帝,格外天恩,倍加体恤。凡在——年六个月之内,误带,但能自首全缴者,免其治罪。若过此限期,仍有带来,则是明知故犯,即行正法,断不宽宥。……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

—摘编自1840年1月林则徐《谕英国国王书》

材料三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摘编自1864年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1)结合材料一,评价乾隆帝给英王的回信内容。

(2)材料二中林则徐给英王写信的背景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林则徐给英王写信的主要意图。

(3)据以上材料,指出清朝统治者观念的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查看答案

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约,双方均开放通商口岸,对方军舰可自由驶入;188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巴西签约,互给最惠国待遇而取消协定关税等内容。这表明晚清政府

A. 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意在改变外交屈辱地位

C. 初步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

D. 推动弱势国家走向联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