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大...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大不列颠对这一问题恰恰是极为重视的……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际联盟,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

——让·巴带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

材料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充,不论国际联盟能否认定德国为侵略,法国都可进行干步。”……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阿贝农《和平大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对德政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的主要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答案】 (1)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压制德国,主张让德国加入国联,投高其国际地位,以此牵制法国。 法国:维护《国际联盟盟约》,声明法国将制止德国侵略,继续遏制德国。 (2)影响:法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制约,有利于德国东山再起,为德国日后“东进’侵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埋下了祸根;也为英国和法国推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埋下了伏笔。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际联盟,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可知张伯伦坚决要求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可以看出他对德国受到法国的过分压制是不满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为了避免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大影响,对英国自身发展不利。因此他想通过提高德国的地位来限制法国,实现一定的制衡。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所谓的“保西不保东”其实就是绥靖政策的具体体现,法国的举措直接助长了法西斯势力日后的侵略气焰,使得波兰和斯洛伐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也为后来埋下了祸根,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爆发的原因之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奥多·罗斯福继任总统时(1901年),美国刚刚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如何使美国这个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一个世界政治强国的角色,是这位年轻总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罗斯福坚持“白人优越论”,认为扩张夺取落后民族的自治权是执行上帝的使命,只有武力干涉才是文明大国教育落后民族的重要手段。他接受了马汉的“海权”思想,认为美国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维护美国国旗的荣耀”。为此大力发展海军战列舰,注意发展其他类型的军舰;加强了海军综合委员会的权力,使该委员会从一个咨询机构变成了拥有计划和政策制定权力的部门;对海军部进行改革,设立了五个同等地位的分支机构;扩大军事院校的招生,设立专门的人事委员会进行具体的人员扩充计划,增加征兵名额,提高海军生活待遇,改革晋升制度等。罗斯福还确立一年一度的海上军事演习制度以及新的训练评估和奖励机制。美国通过改革,建立了世界第二的“大海军”,使美国的“太平洋帝国”的梦想得以实现,也为美国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因此,西奥多·罗斯福被称为美国的“海军之父”。

——摘编自张江宁《外国名家重大军事改革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奥多·罗斯福海军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戌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局限,城市的发展受阻,城市化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明清时期城市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向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转移和聚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15世纪晚期,英国农村城镇的层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英国的农业条件并非最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区域,这种状况使得英国农村的商品交易相对发达,集市、市场和专业市场成为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位置和经济水平为众多市场城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自中世纪时代以来,英国设立市场就有一项基本原则,即一个市场的设立不能影响邻近市场的生存,这通常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一大批制造业城镇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工业城市的先驱,而农村小城镇不再仅仅局限于为邻近的乡村提供市场服务,而是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水平,拓展城镇功能,增加社会服务功能。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17、18世纪城镇发展的新形式。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城镇体系及城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

A. 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B.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C. 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

D. 东西方印刷技术推陈出新

 

查看答案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A.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