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是对时代先行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

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是对时代先行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上台时,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样,商鞅来到秦国。……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变法开始,这期间一切变法措施都由秦孝公推行。到公元前356年,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商鞅立即实施大规模的改革。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1831年3月1日,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拉开了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序幕。下表出示的是该方案在议会最终得以通过的大致过程。

 

时间

重大事件

1831年3月

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

1831年4月~6月

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

1831年10月

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

1831年12月

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

1832年5月

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

1832年6月

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据《英国议会改革研究:从1789到1832》)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

(据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1)承认落后,决心改革;用高官厚禄招揽人才;亲自主持,启动改革;重用(将变法实权交给)商鞅,深化改革。 (2)特点: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激烈;斗争始终在代议制框架下按政治运作规则(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集体辞职等)进行;国王发挥了调解人的作用。 主要意义: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3)进程: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 国际原因: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 国内原因: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启示(或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反思);上海在中国经济格局中拥有重要地位。 【解析】 (1)由“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可知秦孝公当政时承认落后,决心改革;由“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知秦孝公用高官厚禄招揽人才;由“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变法开始,这期间一切变法措施仍是由孝公推行”可知秦孝公亲自主持,启动改革;由“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商鞅立即实施大规模的改革”可知秦孝公将变法实权交给商鞅,深化改革。 (2)第一小问,由“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可知议会改革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由“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取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的多数否决方案”可知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激烈;由“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可知斗争始终在代议制框架下按政治运作规则进行;由“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可知国王发挥了调解人的作用。第二小问,英国议会改革是英国议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议会通过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改革,使大批的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民主权利,进入了议会,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英国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大的话语权,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改革进行了选区调整,废除了许多口袋选区,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始启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外资开始进入上海;1990年,深化改革,浦东开发开放;21世纪初,改革进入深水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国际原因可从苏东剧变、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等方面归纳。国内原因可从改革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启示和上海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方海洋文明暴力洗劫东方内陆文明的时代虽已远去,可是全球化的蓬勃兴起,再次使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人类通向四面八方的“巨大的公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6-18世纪海上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进行论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海权为什么不能得到保障?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并作相应说明。

 

查看答案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国,被媒体评论为“释放和平发展正能量”、“必将两国关系推向更高水平”。中俄两国领导人如果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友好交往的话题应不包括

A. 毛泽东访苏

B.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C. 亚太经合组织中密切合作

D.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查看答案

欧盟委员会宣布为减少碳排放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2月22日包括中、美、俄罗斯等26个国家在莫斯科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复性”方案。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国际航空业竞争日趋激烈

B. 贸易壁垒阻碍经济全球化

C. 发展中国家面临科技压力

D. 全球气候问题威胁人类生存

 

查看答案

(题文)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 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

B. 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C. 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 包罗之广、涵盖之细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49~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情况。这反映出

年份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加工订货占总产值(%)

11.88

28.83

42.71

56.04

61.84

78.53

81.69

自产自销占总产值(%)

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

 

 

A. 私营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B. 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

C. 国家逐步加强对私营工业的控制

D. 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