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因。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动;黄道婆的贡献。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词“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黄道婆”“ 木棉提举司”“ 各种农书”“ 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可归纳出五点信息,只需把关键词稍作变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题文)“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 思想观念融入了世界潮流

C. 中国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

D.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

 

查看答案

下图是美国统计的1981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即美国对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走势图。其中促成美中贸易逆差急剧上升的主要因素是

A. 实行改革开放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发开放浦东

D.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查看答案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