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C 【解析】试题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

 

查看答案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查看答案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C.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D. “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查看答案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查看答案

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A. 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 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

C. 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

D. 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