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说发表的背景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英国而位居欧洲第一位;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积极要求获得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影响:给德国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德国的力量;德国民众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为二战埋下隐患。 【解析】 (1)依据材料“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并结合演讲内容,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即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发展和军国主义传统的要求对外扩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据材料“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 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束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和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教育状况

17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城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

 

 

查看答案

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B.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C.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查看答案

读下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外国资本直接投资额的变化表明

时间

数额(亿美元)

1980年

520

1997年

4000

1998年

4300—4400

 

 

A. 国际政治局势稳定

B. 国际自由贸易得以实现

C. 国际分工日趋明显

D. 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增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