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D 【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应是:

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A.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回忆录》写道:“我们告诉美国人我们同意拆除飞弹,前提是总统要保证不会入侵古巴。最后肯尼迪让步了,这是苏联外交政策的一大胜利。”而在1980年出版的某部历史著作却写道:“肯尼迪赢了!苏联政府退让,同意拆除飞弹基地并移回苏联。”两份材料对获胜方的观点存在分歧,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都表达了美苏拆除飞弹的意愿

B. 各自论述的目的、论点不同

C. 都回避了对自己不利的客观事实

D. 捏造了打击对手的大量信息

 

查看答案

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

A. 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 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 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

 

查看答案

经济民族主义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出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美元贬值

B. 计划指导

C. 减耕减产

D. 以工代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