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来,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1)变化:从引进仿制军事技术到全面学习科技知识。 目的:解决内忧外患。 (2)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 (3)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的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 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进程。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的信息进行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目的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晚清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影响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的信息进行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以及思想启蒙角度组织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材料一、二和三,分别从不同层面介绍近代化,近代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思想,不断向西方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近代化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中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

 

查看答案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大多数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 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B. 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赞赏

C. 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D. 肯定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查看答案

1973年2月,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土耳其、欧洲。”这是著名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其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A. 苏联成为中美共同对手

B. 中美已抛弃意识形态分歧

C. 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 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查看答案

(题文)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查看答案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 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 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