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A. 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B. 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

C. 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

D.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D 【解析】“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反映的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认识,而“社会主义”则一般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所以这些词汇同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恰恰反映的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不同认识或者探索,故选D;AB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维持运转。这表明

A.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依旧艰难    B. 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 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 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查看答案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 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 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查看答案

下表为1895-1911年间,江苏开办的140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创办者身份

企业数量

资本额占比

官僚、士绅

47家

67%

买办

7家

7.2%

其他(包括地主、商人、手工工场主等)

89家

20%

 

 

A.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封建经济占据主导

D. 民族企业投资多元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6世纪末,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徐光启是其典型代表。徐光启一生涉及数学、农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编纂《泰西水法》,整理农学,汇编成《农政全书》。他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他不满足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他在编纂《崇祯历书》时说;“每交食时夕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徐光启传播西学的国际和国内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