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A. 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 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C. 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都有失偏颇”等,材料主旨揭示的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体现“中西并存”,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政治运动的发展”、“民众生活的改善”,排除AB;C项表述绝对化,本身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千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 左倾错误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B. 改革道路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C. 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1953--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B. 最低点的出现与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

C. 新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明显变化

D. 最高点的出现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查看答案

钟祥财在《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中说:先秦时期的和谐理念及经济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而西汉以后的大同构想则相反,他们秉承整体主义的信念。以此观点来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大同构想相符的是

A新民主主义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查看答案

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外国向中国输出资本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