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

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A.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

B. 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C. 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

D. 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上海设立海关进行对外贸易以及上海发展迅速“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来看,上海的发展应当是得益于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是反映上海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为鼓励对外贸易采取措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时间信息可以排除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查看答案

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仪占1/4。据此可知,北宋中期

A. 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B. 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

C. 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

D. 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查看答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十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反映出

A. 耕作制度和水利灌溉发展

B. 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C.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D. 农时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查看答案

“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C.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 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查看答案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背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经调拨等工作。这变化主要反映了

A.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B.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C. 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D.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