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请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 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第一、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第二、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以提取下列观点,“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成就”的观点。理由如下:①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无论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开拓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②经济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如中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③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先进的历法和数学成果大多已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引起西方各国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改革和文化运动,大大推动了欧洲各国从封闭落后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指南针、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等为西方探索新航路提供了科技条件。④贸易方面:亚洲通往欧洲的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早已打通,大量的中国商品,如瓷器、香料、丝绸和茶叶等行销全世界。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亚洲处于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 “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 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建筑与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举出持这种观点的有力证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认识。

 

查看答案

“它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基于这样的认识,产生了下列哪一作品(   )

A. 《日出·印象》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格尔尼卡》    D. 《自由引导人民》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货币也重要”,把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经常性手段,同时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认为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加快经济的恢复。这反映了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  )

A.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B. 仍然倾向于“自由放任”政策

C. 凯恩斯主义仍占主流地位    D. 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特点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的东山再起……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

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 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C.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查看答案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 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推行义务交售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