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
A. 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B. 外务部居各部之首
C.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 《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 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C. 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D. 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 讲究“天人合一” B. 优先服务于农业 C. 满足了社会生产 D. 注重实用性
“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的“新文化”范畴的是( )
A. 杂剧和散曲 B. 郑板桥的《兰竹图》
C.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D.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明朝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
A.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B.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