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查看答案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诞生

B. 进化论的传播

C. 电气革命的出现

D. 量子论的提出

 

查看答案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