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解析】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查看答案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查看答案

(题文)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查看答案

(题文)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查看答案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