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孙中山让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原因:资产阶级本体变化,江浙集团支持袁世凯;袁世凯的“强人”形象,为中外所推崇;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日益疏远;多方面力量所合成的“总力”向袁世凯倾斜。 (2)评述:袁世凯统治期间,鼓励民族工业发展,使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袁世凯统治初期,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政党政治有所发展。但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镇压革命,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解析】(1)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可概括为资产阶级内部分化组合,江浙集团支持袁世凯;根据材料“塑造了‘锐意革新’的 ‘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可概括为袁世凯的“强人”形象,为中外所推崇;根据材料“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可概括为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日益疏远;根据材料“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可概括为多方面力量所合成的“总力”向袁世凯倾斜。 (2)关于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方面(政治环境较宽松、但复辟帝制、镇压革命)、经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等方面分析评述即可,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金熙宗继位后进行改制。1135年,熙宗仿辽、宋官制,兼采唐制,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设尚书令,专管大政事,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皆在丞相之下。地方仍一国两制,既有依辽、宋旧制设立的路、府、州、县,女真族所在各地仍置猛安谋克,猛安比照州,谋克比照县。1138年,设立御史台,监督百官以强化皇权;颁布封国制度,强调贵族大臣封王授号,只是荣誉勋爵,并不拥有封地,以削弱分裂势力。根据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考辽宋之法,制成《皇统制》,统一了全国法律。

熙宗改制显示出女真社会接受汉文化的历史趋势,也反映了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女真社会汉化步伐,在金朝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

——虞云国《细说宋朝55:金熙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制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制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所示:

年代

口号

1840-1849

师夷长技以制夷

1890-189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1900-1909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1930-1939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40-1949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个年代或两个年代以上的口号、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英国是世界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据材料二,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查看答案

“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C.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 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查看答案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 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 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 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