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经济全球化的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经济全球化的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 (2)背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第(1)问,“主张”,依据材料信息“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概括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 第(2)问,“背景”,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帝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

    如图所示,历史学家伊恩—英里斯提出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

                                  ——摘编自(美)伊恩·莫里新《西方将主宰多久》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根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查看答案

苏联作家爱伦堡在《解冻》(1954年发行)里中写到:“窗外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情景。寒冬终于站不住脚了。马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到处在流水。……到解冻的时节了。”“解冻文学”的出现反映了

A. 对历史和现实弊端的批判    B.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反思

C. 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    D. 对新经济政策的无比怀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