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题文)“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
A. 棉纺织业
B. 丝纺织业
C. 麻纺织业
D. 毛纺织业
(题文)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俄国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深感不满,于是联合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强迫日本交出已到手的赃物,此事被日本视为奇耻大辱,日本遂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大举入侵东北并拒绝撤军,摆出独占我国东北并且不惜为此一战的架势。1902年日本与英国缔结同盟,这样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了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通西域,为了给军队提供粮草,大规模实行屯田(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最初屯田在酒泉、张掖等地,后逐渐扩展至莎车、龟兹、轮台等地。随着屯田带来西域经济日益繁荣,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争夺。武帝后期西域之路逐渐畅通,“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西汉宣帝时青海羌人叛乱,汉政府又在青海河湟进行大规模屯田。东汉政府除了在北方推行屯田制外,在湖北、河南也广推屯田。两汉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可以做到生产、战斗两不误,其生产者的衣食住都由官方解决,此外别无报酬。民屯劳动者租种国家多少土地就缴纳多少租税,剩下都是自己的,同时,他们要承担一些防守任务,遇到敌人袭击时要参与战斗。
——摘编自朱绍侯《两汉屯田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汉屯田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实行屯田制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