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B. 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C. 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

D. 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

 

D 【解析】材料“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表明,国民革命失败后,以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坚持新三民主义,故D项正确;材料“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表明的是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故AB项错误;C项是共产党人的措施,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查看答案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推崇不设君位和王侯、实行共和制度的瑞士,称其为“西土桃花源”。据此可知,魏源

A. 号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 突破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D. 对君主制度进行了反思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候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实际上

A. 属于主张倒退复古思想    B. 是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

C. 暗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    D. 完全迥异于孔孟原始儒学

 

查看答案

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考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需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

A.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 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 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查看答案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