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

A.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有利于权力制衡

C. 削弱了宰相职权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解析】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由材料“决策、执行一体化”,说明宋代前期在权力制衡和削弱相权方面做得不够,排除B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B. 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 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查看答案

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材料表明

A. 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B.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C. 项羽背信弃义导致其最后失败    D. 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

 

查看答案

材料: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

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工业时代(18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 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 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 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 显贵、士绅, 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 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

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用“PEP” 表达,“P” 代表“plenty”(丰裕), 国家财富迅猛增长; “E” 代表“energy” (能源), 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 “P” 代表“penetration” (渗透), 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 同时, 在收集、 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 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 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 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 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 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 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 应该记住: 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 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 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 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 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 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 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 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2) 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 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述。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