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B. 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C. 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 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A.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②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③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惬意
④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12日起,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按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A. 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B. 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
C. 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D. 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
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
A. 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 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C. 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 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
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为西欧的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 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C. 为西欧资本主义提供大量劳动力
D. 为西欧提供资本积累和海外市场